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 > 列表

青年锐评|《山河故人》:变革与发展始终是这时代交响乐中的最强音

来源:中国青年报    时间:2023-05-04 19:05:33


(相关资料图)

电影《山河故人》叙事大刀阔斧,很多细节不及交代,也无须交代,反见利落。电影的情感力量,不在于剧情发展,而在于那种熟悉,那种叫人一看了然的惊艳,然后是隐痛:有一位导演,这么能讲中我们的心事。

电影开头,人们说着山西方言,穿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服装,身姿自如地跳着迪斯科。镜头转到5年后,一切都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飞机穿梭于云端,飞速发展的中国,社会和文化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同样发生变化的,是沈涛的人生。她离了婚,失去了丈夫和儿子,而唯一的旧友也在病痛生死之间挣扎。山河已然不是记忆中的模样,而故人也不再熟悉。即便现在的她穿着得体光鲜的衣服,烫着时髦的卷发,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代替了曾经的家乡话,她仿佛依旧显得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。她在送儿子离开的路上给他听一首老歌,何尝不是在对过去的时代、过去的自己做最后的道别。

贾樟柯用流行乐、山西方言、普通人的日常,始终清醒而且专注地,记录这个时代的暴烈和细腻、激荡和沉默、无奈和忍隐,构建起他那连贯、自信、忧伤而沉思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。作为中国故事的描述者,他同我们一起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,人们告别了票证,告别了排队,告别了那些镌刻着“匮乏”二字的岁月,迎来了网络购物,迎来了扫码支付,迎来了一个丰富、便捷的新消费时代。40年历史一页页翻过,变革与发展始终是这时代交响乐中的最强音。

《山河故人》也是一个过去、现在与未来,前世、今生与来世的故事。电影横跨26年,由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起飞跳跃到当下社会,家庭分离又疏离,一些人往国外跑,再跨越到十多年后的澳洲回看中国移民的处境。贾樟柯直接面对当下社会实况,不回避历史与过去,用电影语言表达出人的焦虑。他的镜头有一种魅力,简简单单,不拖泥带水,自然之中又见精心铺排,画面如诗画般借景寄意,一击击中中国人心事。

贾樟柯对社会的急剧变化,以及人在其中的茫然深有触觉。先说20世纪90年代的人,那也是贾樟柯成长的年代吧,一个意气风发、充满希望的年代,人物生活围绕迪斯科、舞步、新春喜庆。简约但细节丰富的电影语言,带出人物的身份与关系。在2025年的澳洲,移民多年的张晋生,跟儿子无法沟通,倒是念着故乡的文化,茶几上摆放的是金庸小说、中式的茶杯。回忆有色彩香气,少不了声音。贾樟柯对时代的触觉与流行曲息息相关。叶蒨文的《珍重》则感伤得多,那是1990年的歌曲,歌词反映移民潮中,港人与亲人别离的不舍,歌曲首度响起的一幕,似向港片《无间道》致意:顾客到沈涛父亲的电器店试唱机效果,沈涛在一旁点评低音。《珍重》只在片里出现过3次,每一次都稍纵即逝,却都有点睛之效,意味随着人物的成长而变化。第一次只是一首时兴的粤语流行曲,第二次已是15年后,赵涛送儿子回家,途中让他听这首歌,歌声成了一种乡愁,一种唏嘘,她开始领略到歌词的深意:多年情,不知怎说起。第三次,道乐已长成一个急于自立的少年,《珍重》的旋律成为一个召唤,召唤埋藏深处的文化根源。

情感变迁,社会现实,不伦之恋,时代变幻,过去,现在和未来,穿越时空的沧桑百态……通过电影不同画幅的展现和变化,总能体会出里面的味道。“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”“家里的钥匙你该有一把,你想回来时随时可以回来”。喜欢那些时代的符号,那些最真的情感。如果不是悲伤,如何知道爱的真实存在,从前的因,未来的果,说好诀别,仍会再见,转身之间,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,没有谁可以成为谁的永远,就算一切离我们而去,至少生活仍在继续。

白驹过隙,见证聚散离合,时间改变了容颜,却改变不了那份越久越浓的乡愁,以及那份山海无阻的亲情。

让人记忆深刻的是,在影片的最后,已是步履蹒跚的沈涛在大雪中一个人忘我地跳起了年轻时的舞蹈,就如同是对人生的一场孤独谢幕,她曾经喧嚣的悲欢喜乐、得到失去,在这片广阔的故土中,终归寂静。曾经最好的朋友,如今却宛若陌生人;曾经深深爱过的人,如今却已不再关心;曾经最疼爱你的长辈,现如今却是天人永隔。每每想起从前,总是千万种滋味涌上心头,你甚至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回想,因为你也曾暗暗期望过不可能实现的永远。可是,谁的生命不是在悄然地前进,不是在一次次目送和离别呢?
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洲零售装备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  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